【团队风采】太赫兹技术及无线通信研究中心之信能一体化集成系统创新团队

发布时间:2023-06-27 浏览量:


【编者按】 研究院深入实施湖州市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紧紧围绕八大新兴产业链,搭建“6+N”科研组织架构,全方位引进人才,积极构建创新人才生态。目前已落地60余个科研团队,主要涉及太赫兹及无线通信、新能源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智联网、卫星导航、生物信息及数字乡村等领域。由此,公众号特推出“团队风采”系列专题,着重展现研究院科研团队执着钻研、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与科研工作者忠于使命、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来自太赫兹技术及无线通信研究中心之信能一体化集成系统创新团队。


一、团队简介

信能一体化集成系统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包括3名教授/研究员、4名副教授/副研究员,9名专职科研人员,另有3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团队面向军民两用通信网、物联网以及能源网的发展所需,展开信能一体化集成系统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

二、研究方向

(1)电磁超表面技术研究;

(2)微波无线传能和热效应应用技术研究;

(3)先进和特种天线理论与技术研究;

(4)新型天线射频系统异质异构集成与封装技术研究;

(5)太赫兹天线、电路及模块的芯片化技术研究。

三、成员风采

Ø 团队负责人

杨歆汨

   杨歆汨,2001年9月至2005年6月就读于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信息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10年10月就读于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博连读),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学位。自2010年11月至2021年7月任教于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2014年7月起被聘为副教授职务,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先后担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通信工程系副主任。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兼职吴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2019年7月获批江苏省双创博士。2021年8月起就职于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目前主要从事人工电磁媒质、超构表面、可重构智能表面、柔性天线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探索它们在5G/6G通信射频前端、微波无线传能、电磁隐身与屏蔽、电磁空间一体化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一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一项以及民口横向项目多项,参与并完成了国防预研项目及横向课题多项。 迄今共发表各类一作和通讯作者论文34篇,参与编写国际专著一部(排名3/5,CRC Press),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软件著作权8项。

Ø 核心成员

林先其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的学术创新研究,围绕无线系统的小型化、多功能化以及智能化发展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先后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近五年共23项,合同总经费2000余万元,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面上项目、JKW前沿创新课题/基础加强项目、ZF预研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项。获得军队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国船舶集团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发表SCI检索期刊论文7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39项,在审发明专利40余项。培养指导过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先后入选省级创新人才(2016年)、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2017年)、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建、学术双带头人”(2018年)、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9年)以及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20年)。


胥鑫

  工学博士,副研究员,分别于2007年、2015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学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2017年在瑞典林雪平大学做访问学者。2021年3月入职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研究方向为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无线能量传输与应用等。主研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4项,涉及金额500余万元。主持及主研科研院所与企业横向课题十余项,涉及经费700余万元。发表SCI检索论文10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

刘昊

  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以及相控阵天线等领域工作。主持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学术交流项目1项,横向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项。目前在MTT,AWPL,IET MAP,AP-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担任Radio Science等期刊会议审稿人。


董金生

  副研究员,2010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射频器件、组件和集成封装微系统SIP等,在中电某研究院工作10多年,承担多个重点项目的设计研发工作。参与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装备预研项目2项,参与浙江省尖兵领雁项目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专利1项。

陈哲

  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主要从事MIMO天线解耦、多频共口径天线解耦、电磁诱导透明等领域。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Sensors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者参与基础加强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4项,主持横向项目1项,参与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




四、代表性成果

1微波太赫兹芯片方向

成果简介:微波太赫兹芯片化是微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及频率需求,结合GaAs,GaN,InP,LTCC,石英,硅基等工艺实现微波-太赫兹电路级别的芯片级集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异构集成技术和片上天线技术,实现微系统的芯片级集成。

成功应用案例:

1)研发有国际首款7倍频程超宽带幅相调控集成芯片,量产并交付多家单位使用。

2)开发有300MHz-300GHz各波段的GaAs无源器件、薄膜电路无源器件、GaAs/GaN有源器件、定制化集成电路芯片等,已成为某公司主打产品,相关产值超过1亿元/年。

应用场景:5G/6G通信,高效率无线输能系统,THz通信系统减小系统损耗,降低成本,减小体积重量。





2天线理论与技术方向

成果简介:主攻低成本相控阵以及隐身天线技术,掌握多种关键技术,包括多功能芯片集成技术、有相控阵天线集成技术、微波毫米波组件功能一体化集成技术,已实现低剖面、可拓展、多功能的有源相控阵天线;主持国家以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有SCI论文70余篇(其中天线领域顶刊20余篇)、EI论文6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20项、国际PCT专利5项。

成功应用案例:参与设计并实现了多款微波、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天线,成功交付国内XX航天所、XX兵器所、XX中电所。其中某产品已列装于某国防装备分系统;参与设计的超低剖面瓦片式有源相控阵天线在2021第九届世界雷达博览会中斩获金奖,已实现批量生产交付。

应用场景:覆盖5G通信、卫星通信、雷达成像、雷达制导、反无人机等领域,可以解决目前相控阵天线存在的剖面高、成本高、重量大等问题,改善相控阵天线大角度扫描的性能,实现小体积、高性能、多功能的有源相控阵天线等。





3微波太赫兹电路与系统方向

成果简介:微波太赫兹电路是无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制高性能小型化的电路是系统功能的保障。针对系统中混频器,放大器,等有源电路,及功分器,滤波器耦合器等无源电路开展研究。围绕太赫兹通信、雷达探测、微波传感所需,研发相关的微波太赫兹电路与系统。

成功应用案例:220GHz方向回溯通信系统。

应用场景:各类微波太赫兹无线系统。



4无线能量传输以及热效应应用

成果简介:针对远距离无线能量传输,提出了基于相控阵体制、方向回溯信能同传体制的传输传能系统。针对微波热效应,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基于时-频-空多维调制的分区加热技术;基于有耗传输线的微波消融针。

成功应用案例:

1)研发了国内第一套毫米波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国内首套基于相控阵体制的传输系统,均已结题并进行了演示实验。

2)时-频-空多维调制样机,低成本的实现了微波加热的分区可控。联合华西医院的多种微波消融针目前已经用于临床试验中。

3)主持有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军科委创新特区项目3项,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

应用场景:在微波能运用方面,可以实现能量功率和位置的精确可控,改善能量传输和加热效率。

、科技服务

湖州市信能一体融合互联重点实验室

团队牵头申报湖州市信能一体融合互联重点实验室并成功获批。该市级实验室则是顺应信息与能源行业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抢占信息能源融合技术高地,为湖州本地能源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赋能,助力信息基础设施与能源电力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通导遥一体化集成系统联合实验室

团队牵头南京华成微波技术有限公司建立了通导遥一体化集成系统联合实验室,立足双方各自优势基础,推动通导遥一体化集成系统的研发与落地,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主要合作方向:

1.联合进行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领域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2.联合进行通导遥一体化传输天线、终端相控阵天线芯片、多角度SAR卫星等的技术开发研究。

3.联合进行通导遥一体化集成系统在国家战略安全保障、海洋权益维护、灾害应急救援、商业化大众服务等场景的应用研究。



“智慧能源无线信能一体化互联技术(WIPNT)”联合实验室

团队成功与四川赛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智慧能源无线信能一体化互联技术(WIPNT)”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将围绕以下科研方向展开合作:

1.变电站智能检测/监测装置无线供能技术;

2.地下管廊在线监测装置无线供能及通信技术;

3.高压开关柜在线测温装置无线功能技术;

4.电力设备无人机带电检测无线功能技术;

5.其他无线功能技术在电力设备检测/监测领域的应用。



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

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浙江超恒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集芯微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共同承担了2022年度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面向多网融合低功耗物联传感设备的数能同传一体化集成技术研发”。

项目面向工业和城乡智慧物联网的建设需求和发展趋势,以电网变电站监控场景和先进电池生产智慧工厂场景为典型案例构建全新一代数能同传、多网柔性互联的无线物联系统。一体化的数能同传解决方案在提升物联网络运行效率的同时也有望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为军民两用通信网、工业互联网、军民两用能源网、军民两用车联网的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相关技术研发也将为智慧城市、智慧工厂、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能安防等系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核心产品储备。


六、团队荣誉

2017年 军队科学进步二等奖

2021年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团队建设突出奖”

2022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22年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先进引才育才团队”

2023年 中国船舶集团技术发明一等奖

2023年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先进科研团队”

真诚期待与各方同仁交流合作

团队联系人:於老师

联系电话:15295577943;联系邮箱:yuyang@csj.uestc.edu.cn


团队负责人有话说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正呈现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成为引导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核心。发展能源数字经济已被列入浙江省、湖州市“十四五”规划中。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信和能源一体融合技术的研究,未来我们将继续顺应信息与能源行业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抢占信能一体融合与互联技术高地,为湖州本地能源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赋能,助力信息基础设施与能源电力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信能一体融合互联相关高新产业在湖州落地。



来源:信能一体化集成系统创新团队/ 编辑:李卓然 / 审核:李卓然 / 发布:李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