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研究院深入实施湖州市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紧紧围绕八大新兴产业链,搭建“6+N”科研组织架构,全方位引进人才,积极构建创新人才生态。目前已落地60余个科研团队,主要涉及太赫兹及无线通信、新能源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智联网、卫星导航、生物信息及数字乡村等领域。由此,公众号特推出“团队风采”系列专题,着重展现研究院科研团队执着钻研、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与科研工作者忠于使命、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来自太赫兹技术及无线通信研究中心的先进信息材料与集成器件团队。
一、团队简介
团队是依托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双一流学科而组建的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共有54人,包括教授/研究员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2人,硕博研究生46人。其中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Stanford University 2021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人),Clarivate全球高被引学者(1人),承担过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科学挑战计划,自然科学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入选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近5年,团队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Science、Nat. Energy、Nat. Chem.、Nat. Catal.、Nat. Nano.、Nat. Photonics、Nat. commun.等11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6篇。近年来在太赫兹科学技术、电子信息材料与集成器件领域、新型晶体材料技术、碳中和与催化技术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二、研究方向
毫米波太赫兹信息材料与器件技术、新能源和碳中和技术:
(1)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和电磁屏蔽技术;
(2)基于MXene二维材料的柔性电子及能源技术;
(3)非线性晶体材料及其应用技术;
(4)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
三、成员风采
团队负责人
文岐业,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高频宽带电磁屏蔽/吸波材料、毫米波辐射计定标黑体、太赫兹辐射/调控一体化器件和太赫兹通信技术研究。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天府科技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专委会委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学仪器分会理事。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级项目2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科学挑战计划项目等。参与我国首个太赫兹973项目、毫米波与太赫兹通信863主题项目。在Nature Commun.、ACS Nano、Adv. Opt. Mater.、Photonic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太赫兹技术与应用(英文版)》、《太赫兹无线通信》等专著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1项(获转让2项),参与制定产业标准2项。获国家创新争先奖牌、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9项。
核心成员
肖旭: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百人”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特聘专家。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入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学者(2022),Stanford-Elsevier全球全领域Top2%科学家(2019-2021)。近年来,共计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Photonics、Nat. Commun.、Chem. Soc. Rev.、Adv. Mater.、JACS、ACS Nano、Angew. Chem.、Adv. Optical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3篇。
夏川: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特聘专家、四川省特聘专家。曾获四川省青年五四奖章,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德国Falling Walls 2022科学技术突破奖,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22成电先进科研工作者,电子科技大学优秀班主任,ACS Materials Au材料科学明日之星等荣誉。主持多项国家和省市级关键项目,在二氧化碳电化学转化方向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葡萄糖和油脂的人工合成。近5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energy、Nat. Catal.、Nat. Chem.、Nat. Nanotechnol.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周柳江:
国家青年人才,四川省青年人才,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4-2019年期间先后在德国不莱梅大学、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在中科院物理所、德国固体化学物理马普所、澳洲昆士兰科技大学做访问交流。周教授主要从事光电子晶体材料与器件、半导体材料与物理、计算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研究,致力于从原子分子层面对光学晶体、光电子、半导体、拓扑等信息材料进行计算机设计、机器学习与物理应用研究。近年来,周柳江教授在Nat. Commun.、Adv. Mater.、Nano Lett.、J.Am. Chem.Soc.、Sci. Bull.、ACS Energy Lett.、Angew. Chem.、npj Comput. Mater.、Chem.Mater.、J. Phys. Chem. Lett.、J. Mater. Chem. A.、Nanoscale、2D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110多篇SCI论文,文章总引用次数超过5200次,H指数40。
丁天朋:
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丁天朋博士2012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2017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现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导师周军教授,2017-2021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Ho Ghim Wei教授课题组任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围绕电子信息和新能源领域对低维功能材料的需求,在柔性智能穿戴系统和环境能源转换等研究领域开展工作,借助微纳结构功能材料对能量流动和物质输运的调控作用,得到了系列性能优异的柔性电子器件和能源转换系统。已主持国家和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一项,发表文章4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 Photonics、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Joule, Mater. Today、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2D Mater. 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截止2023年,论文引用4800余次,H指数26,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
江秋: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调控、性能表征以及其在电化学能源储存与转换方面的研究。在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Nano Energy等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 18 篇,ESI 高被引文章2篇,论文已被SCI他引5900 余次,H因子34;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四川省科技厅自由探索项目、浙江省尖兵项目等4项;担任Front. Chem.、Frontier in Nanotechnology、Nanomaterials专刊客座编辑。
丁以民:
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计算材料与物理、光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和催化材料设计及机理探究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近五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J. Phys. Chem. Lett.、Nanotechnology、Physica E、Phys. Rev. Mater.、Nanoscale Advances、J. Phys. Chem. C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
亓花蕾:
博士,研究方向为基于过渡金属碳/氮/氧化合物的储能材料和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参与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尖兵项目、湖州市科技项目等共3项。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以第一/共一作者在Energ. Environ. Sci.、Energy Storage Mater.、Mat. Sci. Eng. C-Mater.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 其中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吴钰:
博士,主要从事电热输运、电声耦合及高通量计算等计算材料方向。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Mater. Horiz.、npj Comput. Mater.、Nano Energy、Nanoscale Horiz.、Mater. Today Phy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8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四、团队成果
主要科研成果
(1)太赫兹辐射控制、太赫兹探测、热电技术
成果简介:基于我国矿产资源优势,自主技术开发新型MXene材料;可用于能源转化与存储、光电、电磁波辐射控制等多领域;自主技术设计超宽带太赫兹吸波材料,打破国际禁运;平板/角锥型、防水型、涂覆型等多种产品,满足多应用场景需求;用于RCS缩减、抗电磁干扰,黑体辐射,减少环境电磁污染等。
成功应用案例:博微太赫兹技术公司太赫兹安检仪;大恒光电太赫兹探伤雷达。
应用场景:太赫兹通信系统、安检成像仪、雷达、矢量网络分析仪、暗盒/大型暗室。
技术成熟度:6级
(2)二氧化碳常温电化学转化技术
成果简介:二氧化碳CO2电催化转化技术能够将温室气体CO2转化为高值化学品,不仅可以助力CO2减排和资源化利用,还可以实现可再生电能向化学能的转化存储,有望成为构建绿色环保的新型能源体系重要一环。本团队基于新型催化剂和固态电解质反应器的开发,实现了大电流下高纯(>90%)甲酸水溶液、高纯乙酸水溶液的高效连续制备。进一步结合生物催化技术发展了CO2到长链产物的制备工艺,实现了葡萄糖和脂肪酸等高阶长链分子的连续制备。
应用场景: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化学品或燃料,火力发电厂、酒厂等高碳排放企业的二氧化碳回收,潜水艇、太空舱,甚至是 “火星种菜”。
技术成熟度:6级
(3)单原子催化材料构筑及其电解水制过氧化氢研究
成果简介:本团队开发了全新的基于固态电解质的电解电堆,可以高效利用水与空气(H2O+O2→H2O2)现场制备无需分离提纯可立即使用的纯H2O2溶液。通过串联H2O2合成反应器与芬顿催化剂,可原位生成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快速降解有机污染物。装置简便,反应高效,可实现总有机盐约40000 mg/L的情况下,COD的去除率大于95%。
成功应用案例:对廊坊某化工厂污水进行有机物降解,实现总有机盐约2000 mg/L 的情况下,COD的去除率大于99%。
应用场景:1)H2O2溶液直接现场生产用于环境消杀;2)结合高级氧化技术实现H2O2的现场生产并直接利用,对废水有机污染物直接原位处理。
技术成熟度:7级
(4)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的高效设计与性能模拟系统
成果简介:本团队基于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习技术,对新型中远红外与深紫外波段非线性光学晶体进行高效设计与筛选,搭建“结构-理论-性能”的设计与性能模拟系统。该系统可以高效设计新型非线线光学晶体,并对性能优异且稳定性高的晶体进行大晶体生长的模拟,最后进行实验的验证。
应用场景:1)实现中远红外与深紫外激光的倍频效应;2)模拟太赫兹源的产生与吸收。
技术成熟度:6级






五、团队荣誉
2022年 团队成果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科学家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
团队负责人有话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以6G为代表的通信信息网络和以“双碳”为目标的综合技术正在加速发展,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近年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材料种类繁多、应用面广,科技创新的复杂性高、难度大,呈现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我们团队聚焦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的新材料,解决先进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领域从“0到1”的原创性和颠覆性问题。未来,我们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抢占支撑未来智慧社会发展的通信和能源技术战略高点,也为支撑湖州市加快构建“4210”现代产业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先进信息材料与集成器件团队 / 编辑:李卓然 / 审核:李卓然 / 发布:李卓然